俄国唯美主义理论又称“纯艺术论”, 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 捍卫艺术的独立, 特别注重艺术形式的美。“纯艺术论”的三巨头是德鲁日宁(1824—1864)、鲍特金(1811—1869)、安年科夫(1813—1887), 三位理论家都有各自的贡献。
德鲁日宁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其《普希金及其文集的最新版本》(1855)和《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的批评以及我们对它的态度》(1856)两篇文章中。他认为, 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社会兴趣转瞬即逝, 不变的只有关于真、善、美的永恒理念。因此诗歌的任务不应涉及外在目的, 而是要表现这些永恒不易的理念。只有表现了超越时代局限的“永恒之美”, 并且不受时代的现实利害制约的文学作品才能流芳百世, 当教诲诗人及其应时之作早已被遗忘的时候, 纯艺术诗人及其作品却能永受后世崇敬。德鲁日宁的理论主张对于俄国文艺具有重大意义:其一, 在文学描写的对象方面, 与车尔尼雪夫斯基针锋相对, 认为文学作为一门艺术, 源于超凡脱俗的诗人艺术家的内在心灵, 而非现实生活; 其表现的对象应是“爱和欢乐”, 即某种普遍的永恒理念——真、善、美, 而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目的和利益; 其二, 文学世界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它独立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利益, 并且只应以自身为目的, 而不应为某些外在于文学的实际目的服务, 不应成为用于说教目的的政论或科学论文; 其三, 文学创作是一种非理性的产物, 纯艺术诗人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其天才中的非理性因素, 与现实世界中的实用目的和功利行为背道而驰; 其四, 在文学与时代要求的关系方面, 认为只有表现了超越时代局限的“永恒之美”, 并且不受时代中的现实利害制约的文学作品才能流芳百世。这四点体现了一种与俄国“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传统的“唯美主义式的断裂”, 已预示了现代主义新的文学创作走向的开端, 而这正是德鲁日宁纯艺术论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对于俄国文艺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