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本论》的翻译出版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经济学巨著从1919年起就陆续有枝节片段的译述,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陈启修、潘冬舟、侯外庐、千家驹等进而翻译出版了该书部分内容的译本。1938年秋,郭大力和王亚南首次从德文原版将《资本论》全部译毕,交付读书生活书店出版,这不仅是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积极贡献,还为中国经济学家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经济问题提供了范例。其影响是既深且远的。
1946年,王亚南出版《中国经济原论》一书,首次大胆地运用《资本论》的结构体系、方法范畴分析旧中国的经济形态和社会性质,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民国时期,接受马克思经济思想指导,研讨中国社会经济问题较有成就和影响的经济学家,首推陈翰笙。陈翰笙为江苏无锡人,早年留美,获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赴苏联,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受到蔡元培的赏识,领导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任理事长。1929—1934年,他先后率领王寅生、钱俊瑞、孙冶方、薛慕桥等大批科研人员对江苏、华北和广东等地农村作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查,写成《亩的差异》、《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广东农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等论文和著作,以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确凿的经济事实说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培养了不少有作为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