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背景来看。布鲁纳强调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与美国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布鲁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思想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那时的世界正朝着自动化、遥控、新能源、新空间探索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迈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而新的科学知识却急剧增加,但是这些新的科学知识却未能反映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征兵检查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数学和理科程度极为低下,美国人为此感到非常不安,并开始意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而促成课程改革投入具体实践的直接原因则是美苏争霸。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研制出原子弹,在国防上处于优势;1949年苏联原子弹实验获得成功,使美国感到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开始逐渐动摇;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又使美国人受到很大的冲击,他们把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归结为苏联教育的胜利,归结为苏联成功地培养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科技人才的结果。而在美国,“现代物理学和数学没有在课程计划里体现出来”,迫使美国朝野对课程改革产生了紧迫感。一位前参议员说:“俄国的教师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威胁可能比他们的氢弹还要厉害!”①当时美国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这一“紧急措施”,希望“通过这一法律,大大加强我们美国的教育制度,使之能满足国家基本安全提出的要求”②。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增拨教育经费迅速提高教育质量,规定从1959~1962年拨款八亿多美元来“对付人造卫星的挑战”,强调加强科学、数学、外语(合称“新三艺”)教学,企图尽快赶上苏联教育,为美国造就一批称霸世界的科技人才。为此,布鲁纳强烈呼吁学校必须寻找出使最新知识反馈到学校中的那些手段,把最先进的知识尽早地教给学生,仅可能缩短先进知识与学生学习教材之间的距离。
相关影视:红线俱乐部之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