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文化之争
由于南北朝长期的分裂战乱,使得南北的学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隋书·儒林传序》说:“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西晋末年以后,由于北方沦为民族纷争的战场,大批士族人物南迁,使江南的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南方较多地保留了汉族传统的礼仪文化,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哲学、经学和佛学,还拥有温文尔雅的社会习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远远超过北方,以汉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北方受少数民族胡风、胡俗的浸染,文化上的“胡化”痕迹非常突出,重事功,主进取,文风质朴。直到南北朝后期,有不少北方人还承认“江东……专事衣冠礼乐”,以致“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59]这种文化上的南北差异,形成了尖锐的文化冲突。
陶文官俑(隋)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隋墓出土
尚武、豪放的北人并不满足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在思想文化上,也要成为主宰。北朝后期,受南朝靡丽文风的影响,北方文士曾闻风效尤,北周苏绰撰《大诰》作为文章程式,予以抵制。隋朝建立以后,李谔又上书痛斥江南文化之弊失: